3月15日,中間財經委員會第九次大會舉辦,科學研究推動平臺經濟身心健康發展趨勢難題和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的理論依據和關鍵措施。大會再度注重,在我國爭取2030年前完成碳達峰,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會議指出,“十四五”是碳
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召開,研究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問題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會議再次強調,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會議指出,“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要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工業領域要推進綠色制造,建筑領域要提升節能標準,交通領域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要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抓緊部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要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購等政策,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要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反對奢侈浪費,鼓勵綠色出行,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要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進國際規則標準制定,建設綠色絲綢之路。
業內人士表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我國首次明確新能源在未來電力系統中的主體地位,風光發電行業以及儲能等行業將迎重大利好。
光大證券分析稱,隨著“30-60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提出,可再生能源將得到大力發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需要大量的儲能,儲能迎來發展機遇。在碳中和背景下,儲能發展可分為三階段:(1)“十四五”期間:電力約束問題不構成主要矛盾,儲能是風光發展的標配,配置比例較低,光儲接近平價。(2)新能源成為主力能源,逐步增量替代火電,電網穩定性亟需大量儲能;配置比例和備電時長提升,光+儲全面平價,儲能需求快速提升。(3)碳達峰后,儲能將在電網側存量替代火電,承擔主力電網調峰調頻職責。
此外,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降低準入門檻,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投資環境。在符合電力項目相關投資政策和管理辦法基礎上,鼓勵社會資本等各類投資主體投資各類電源、儲能及增量配電網項目,或通過資本合作等方式建立聯合體參與項目投資開發建設。
山西、寧夏、青海、內蒙古等多個省份也出臺了新能源配置儲能相關方案,支持“新能源+儲能”發展。
近日,研究機構EVTank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1年)》顯示,2020年全球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出貨量為28.5GWh,同比增長35.8%。
當下,全球新增儲能裝機量中鋰電池儲能占比不斷提升,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增電化學儲能市場,在全球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出貨量中占據半壁江山:2020年,中國包括通信基站儲能、家庭儲能、電力系統儲能在內的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出貨量為14.2GWh,同比增長65.1%,遠高于全球增速。
多重利好政策加持下,目前仍處于商業化的初級階段的儲能行業,有望迎來跨越式發展新階段。